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 历史军事 > 我在明末有套房 > 第六十八章这个玉佩要卖五十万两银子

第六十八章这个玉佩要卖五十万两银子(1/ 2)

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

第六十八章这个玉佩要卖五十万两银子

无双和红尘带着各自的丫鬟,走进三娘给她们两个安排的房间。

两个人的房间户型一样,进门就是一间客厅,接着进去则是一间只摆着一张案子的房间,可以当书房,也可以做琴房。

看着眼前这些加工粗糙的家俱,丫鬟小翠有些不满,抱怨道:“这可怎么住啊,这也太简陋了吧!”

无双微微皱起眉头,一股失落的感觉涌上心头,她与妹妹红尘自从三岁,还不记事的时候就被狠心的爹娘卖给了老鸨,经过十二年的刻苦训练,她们在十五岁的时候终于出师,就像物品一样先是送给了黄立极。

黄立极把她们两视若珍宝,无论在京师,还是在大名府的黄府,她们两个人人都是一座独立的院落,几十间房子,有内、外各四名丫鬟,还有六名仆从跟随,专职的马夫,粗使婆子,还有专门的厨娘负责她们的饮食。

可是现在她们俩个,加在一起的居住面积,不及原来的一栋小楼。

只不过,她和红尘却习惯了落差。

至少,曾经车如流水马如龙的黄府,随着黄立极被迫致仕,立刻变得门可罗雀。

特别是锦衣卫上门,缉拿走了黄立极,她们反而庆幸,自己离开了黄府,一旦黄府被朝廷抄家,她和红尘就会被发卖到教坊司,一旦进入教坊司,那才是真正的暗无天日。

无双走进卧室,靠近墙的位置,摆放着一张宽约一米五的单人床,洁白的床单、洁白的被子,显得更加寒酸。

靠近窗户的位置上,摆放着一张原木桌子,桌子上摆放着一面镜子。

镜子不大,面积一个成年男子的手掌大小,无双走过去,却吓了一跳。

这面镜子清晰得吓人,哪里像这面镜子,居然可以清晰得看清她脸上的每一个毛孔。

中国的镜子自殷商,乃至元宋明清,一直都是用铜镜,这种镜子不仅仅价格贵,而且镜像都是发黄,对光线要求极高。

当然,明朝人不是不认识玻璃,战国墓出土的串珠、晋墓出土的料杯,已是玻璃的制成品。我国古代的玻璃制品经过化学分析,多为铅玻璃,这种玻璃多属于半透明的混浊体,很难使之做到全透明。

然而,传教士来到大明,自然就带过来的了玻璃制品,不过远洋颠簸,玻璃易碎,想要不远万里带过来的玻璃,价格却非常高。

当然,玻璃的价格也分三六九等,普通铅玻璃则不算太贵,甚至比不上上好的瓷器,可是像这种纯色的玻璃镜子,一面镜子至少要卖一百多两银子。

其实,与大明贸易的所谓外国商人,他们都是海盗,能打得过,那就抢,如果打不过了,才会老老实实做生意,列国海盗以男性居多,镜子对于他们而言,唯一的作用就是用来刮胡子,光脸,所以不需要太大,当然,也不会太多。

无双望着镜子非常激动,小翠无意间拉开抽屉,瞬间惊叫起来:“小姐,您看……”

无双这才发现三个抽屉里都装满了东西,一瓶绿油油的水,发出清凉的薄荷味(六神花露水),一个塑料肥皂盒,盒子里装着一块香皂。

一瓶洗手液,一瓶廉价洗面奶,润肤***花、发夹、梳子、化妆品盒,胭脂盒,针线盒等等……

就在这时,红尘的声音传过来:“姐姐,姐姐!”

无双急忙平静心情,转而望着红尘,红尘手中拿着一只透明的玻璃茶壶,还有透明的玻璃杯子。

这时,小翠已经激动得说不出话来。

无双是一个聪明的女人,她们姐妹都知道全旭从陈应手中把他们买了下来,所花的代价非常高。

然而,如今购买她们的宝贝,就光明正大的放在她们的房间中。

这说明什么?

说明全旭信任她们,重视她们。

“姐姐,那个……”

说到这里红尘望了一眼小翠,小翠急忙退到门口,警惕着打量着周围。

“什么?”

“咱们的主人至今未婚,那个三娘,既不是妻,也不是妾!”红尘笑道:“她与我们一样,如今都是云英处子之身,咱们是不是还有机会?”

无双摇摇头:“一入侯门深似海,咱们如今在人家屋檐下,一定要安分守己!”

“姐姐,姐姐!她凭什么?凭什么?”

红尘不以为然的冷笑上起来“论长相,论才学,论身材,我们姐妹,哪点不如她?

争宠,固宠,其实也是扬州瘦马的基本功之一。

无双瞪了一眼红尘:“你不要多事,咱们安安稳稳过过日子!”

“姐姐,你别管了!”

红尘兴奋的笑道:“我绝对有办法让主人再也不能离开我,对付这样的年轻人,我保准可以让他服服帖帖……”

……

末日堡垒里,全旭听着对讲机里传来的红尘与姐姐无双的声音,他有些诧异的望着三娘,他实在没有想到,三娘居然进化的这么快,给他玩了这一套。

在短短时间内,她居然弄清了对讲机的功能,并且把对讲机当成了窃听器,故意透露出三娘既非妾,也非妻的消息,勾起了红尘的野心。
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

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
新书推荐:开局被始皇问斩怎么办?谍影凌云大明:我为朱元璋续命七十年祖宗保佑:我建立了千年世家穿进语文书,从刺猹开始人在红楼,开局倭寇送经验诸天大明联盟朕乃一代圣君我岳父是李世民扎纸匠:这是聊斋明末
返回顶部